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书柜

看看“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”咋华丽转身

2018-11-24 11:27:37
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后,长江索道一度成了山城市民重要的过江交通工具;进入九十年代后期,曾风靡一时的过江索道因缺少灵活性,客运功能逐步弱化;如今,经过改革,长江索道实现了华丽转身,变成了重庆旅游地标。

去年,长江索道年游客接待量达420万人次,同比增长14.47%;2018年截鸭舌帽至10月底,游客接待量已高达387.49万人次。

将极具山城特点的交通工具与都市旅游相融合,长江索道走出了一条文旅融会新路子,盘活文化符号,分食旅游蛋糕。

跨江索道打破交通瓶颈 “土飞机”成为重庆独特符号“重庆是着名的山城、江城,巴山纵横,渝水连绵,成就了山水重庆的美名,也成为了当时市民出行与外界交往的负累。

”重庆市客运索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德兰回忆说,即便是1966年1月18日嘉陵江大桥、1980年7月1日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,但面对山高路陡、坡坎众多的独特地形,和两江四岸为骨架的城市扩容发展格局,重庆的交通运力仍显得杯水车薪,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“瓶颈”。

“当时,两江上有36艘过江轮渡,但坐轮渡要爬坡上坎,很辛苦,而且耗时长。

”孔德兰说,每当夏季涨洪水、冬季起大雾的时候,轮渡还不能不面对停航的窘境,市民过江出行很不方便。

运动服公司时,正值改革开放之际,人们的思想逐步被打开,就有人大胆提出新假想:陆路、水路都不好走,能不能在江上修建“空中之路”?说干就干。

1982年1月1日首条跨江索道嘉陵江索道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,正式运行。

几年后的1987年10月24日,长江索道也建成运营,索道全长1166米,最大载客量80+1人,单程运行5分钟,被誉为“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”。

“跨江索道的修建,正值改革开放之际,人们打开了思想,敢想、敢干、敢闯,才有了今天的过江索道。

”“索道刚修好我们就去坐了,坐完回来跟街坊邻居摆起来,当时还很自满。

”今年58岁的黄继中是土生土长的渝中区人,他告诉记者,当时他在朝天门一带下力(做劳力活),1天才赚几角钱。

不过长江索道一开通,他便花了1角钱去尝鲜。

“那种感觉,你们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,真的有一种飞上天的暗爽。

”黄继中说,当时重庆还没有多少高楼,虽然有飞机,但是坐飞机对老百姓来讲,属于奢华T恤衫消费,而过江索道就被人们称为重庆的“土飞机”。

“土飞机”的出现,缓解了市民出行难,也成为山城、江城重庆的独特符号。

孔德兰介绍,当时,乘坐公交只要4分钱,而索道票价为1角钱,但坐索道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。

由于不受
大型冷库
低温冷库
天津冷库
整形机构
面部美容
脱毛价格

推荐阅读
图文聚焦